零点看书 - 科幻小说 - 回到宋朝当暴君赵宁岳飞在线阅读 - 第304章 大宋的一条鞭法?(第二更)

第304章 大宋的一条鞭法?(第二更)

    赵宁点了点头,赞同赵鼎所言。

    新税政十抽五的核心目的不是为了多收税,而是为了逼迫地主卖田。

    十抽五,佃户再占两到三成,其余的基本上被耗羡所占领,最后可能地主们还要自掏腰包。

    京畿路已经验证了,在这种情况下,地主老爷们会卖田的。

    谁会把负资产摁在手里呢?

    也许有人会,有些人总聪明地以为,扛过这一波,自己就能稳守田产。

    例如京畿路现在就还有地主把田捂在手里:我就是不讲价售卖,我不信朝廷能一直这样重税!

    结果呢?

    今年京畿路手里田产超过50亩的,与去年一样,血本无归,还倒贴了一笔。

    赵宁要的就是这个效果。

    只要被兼并的田产慢慢瓦解,是否真的按照绝对严格的标准交上来这么多税,并不是那么重要。

    任何政策的执行,都要有一定的柔性,不能太过刚猛。

    因为政策的执行过程,是需要时间的,有时间,就必然会产生信息差。

    例如淮西,差的那部分税,肯定有地主在听到新政要来,第一时间就把田卖了,当地管田的衙门也记录了,只是还来不及上报。

    那么这些人,就只需要十抽一来缴纳了。

    这就是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上下信息差,是需要客观、理性去看待。

    这也是为什么上位者一定要多去一线历练的原因,不去一线去见识真实的情况,站在高处,只会被自我以为遮蔽双眼。

    众人见赵官家赞同赵鼎所言,也都同时松了一口气。

    他们就怕赵宁把新政的标准卡得太死,不给下面的人留任何回旋余地。

    那样玩真的会把新政玩死的。

    赵宁说道:“朕知道诸位心中担忧,这新政执行中,总会有下层官员与中上层传递产生消息落差,需要时间去舒缓、理顺,急不得。”

    “朕不着急,诸位也不必着急,只要新的局面在慢慢理顺,朕就很满意了。”

    “淮西官员的补充朕也不多问了,诸位好生去安排便是。”

    “臣等领旨。”

    “王宗濋。”

    “臣在。”

    “交钞发行得如何了?”

    王宗濋说道:“目前民间已有超过五十万贯存入银行,交钞发行数额也超过了两万贯。”

    按照东京城130万人来计算,每人平均每天流通30文,每天市面流通总额3900万文,也就是三万九千贯。

    银行刚开始开业的时候,零零星星一些人去兑换,而且还是看在赵官家的面子上。

    这两三个月之内,竟然兑换出去了超两万贯。

    说明让有钱人把钱存在银行来,对大众还是有引导作用的,不少普通民众也跟着把钱存了进来。

    虽然他们没有利息,可是至少不用担心放在家里被盗走。

    王宗濋也松了一口气,银行发行交钞,算是走上正轨了。

    但是储存到银行里的一部分钱可是要算利息的,五十万贯中,有近三十万贯是算利息的。

    一个月千一的利息,三十万贯,一个月就要支付300贯的利息,一年就是3600贯的利息。

    赵宁又问道:“民间的意见如何?”

    “每天都有人前来银行兑换交钞,也有人用交钞兑换铜钱,能自由兑换,民间对交钞的信任也已经建立起来。”

    “朕问的是民间对交钞的具体意见如何?”

    “商人们都觉得好用。”

    赵宁说道:“朕此次去河北西路,发现当地收税极其严苛,加派肆无忌惮,耗羡更甚,河北如此,京东两路是否亦是如此,其他诸路是否亦是如此?”

    “朕知诸位心中对交钞有疑虑,交钞不仅仅能解决民间铜钱短缺的困境,还能对赋税有规范的作用。”

    众人心头一震,莫非赵官家想将交钞新政纳入新税政中?

    仿佛看透了在场诸位的心思,赵宁也直言不讳说道:“朕打算将交钞纳入到赋税中。”

    这就是著名的一条鞭法。

    以前是收粮税,一条鞭法解决的是以现钱来抵税,这样地方官吏可操作空间相对缩小了许多,运输粮税的损耗也大大降低。

    明朝中期能推行一条鞭法,是因为隆庆开关,赶上西方大航海红利,当时全世界三分之一白银流入大明。

    欧洲人辛辛苦苦弄来的白银,在与东方贸易的时候,大部分被明朝人赚到了口袋里。

    这才开启了银本位时代。

    而大宋是铜本位,大宋商业体量比大明要大,即便朝廷每年铸造两三百万贯铜钱,依然不能满足市面流通。

    更不可能让铜钱计入赋税中。

    只有开启纸币时代,才能提前推行“一条鞭法”,或者“摊丁入亩”那种类似的税政改制,大大降低收税损耗,也大大减轻百姓负担。

    现在的新农税,只不过是遏制良田兼并的第一道税政而已。

    赵宁要建立的新秩序,一切都才刚刚开始。

    大宋的造纸业已经进入空前繁华,技术成熟,纸币推行的原材料肯定是足够的。

    众人也先不发表意见,毕竟银行交钞的发行目前是稳定的。

    赵宁先给他们打预防针,让他们先提前准备布局。

    “既然诸位没有异议,那便先开始在庆源府推行吧。”

    第二日,赵官家回京的消息已经慢慢传开。

    那些想要辞官的官员,闻风而动,立刻三五成群跑去吏部。

    例如工部郎中朱昌卿私底下是这么对其他官员说的:“待会去吏部,我们就都说要辞官,最好闹大一点,今天就把这事闹到官家那里。”

    枢密院兵部郎中周益说道:“这样能让官家撤新政吗?”

    “能,据我所知。”户部主事李常素说道,“淮西那边闹得更大,许多地方官都已经呈递上来辞呈,压在吏部。”

    众人点了点头,这事就这么办。

    反正现在京城有一大堆官员在闹辞呈,把事情闹得再大一点。

    周益说道:“如果赵鼎真的同意我们辞官了,怎么办?”

    “同意就同意,先辞了再说,还担心以后没有机会?”朱昌卿说道。

    众人如此商议后,便一起去了吏部衙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