零点看书 - 历史小说 - 今古奇观在线阅读 - 第十二章 羊角哀舍命全交

第十二章 羊角哀舍命全交

    第十二章羊角哀舍命全交

    背手为云覆手雨,纷纷轻薄何须数?

    君看管鲍贫时交,此道今人弃如土。

    昔时,齐国有管仲,字夷吾;鲍叔,字宣子,再个自幼时以贫贱结交。

    后来鲍叔先在齐桓公门下信用显达,举荐管仲为首相,位在已上。

    两人同心辅政,始终如一。

    管仲曾有几句言语道:“吾尝三战三北,鲍叔不以我为怯,知我有老母也;吾尝三仕三见逐,鲍叔不以我为不肖,知我不遇时也;吾尝与鲍叔谈论,鲍叔不以我为愚,知时有利不利也;吾尝与鲍叔为贾,分利多,鲍叔不以我为贪,知我贫也。

    生我者父母,知我者鲍叔!”

    所以古今说知心结交,必曰“管鲍”。

    今日说两个朋友,偶然相见,结为兄弟,各舍其命,留名万古。

    春秋时,楚元王崇儒重道,招贤纳士。

    天下之人闻其风而归者,不可胜计。

    西羌积石山,有一贤士,姓左,双名伯桃,幼亡父母,勉力攻书,养成济世之才,学就安民之业。

    年近四旬,因中国诸侯互相吞并,行仁政者少,恃强霸者多,未尝出仕。

    后闻得楚元王慕仁好义,遍求贤士,乃携书一囊,辞别乡中邻友,径奔楚国而来。

    迤逦来到雍地,时值隆冬,风雨交作。

    有一篇《西江月》词,单道冬天雨景:

    习习悲风割面,蒙蒙细雨侵衣。

    催冰酿雪逞寒威,不比他时和气。

    山色不明常暗,日光偶震还微。

    天涯游子尽思归,路上行人应悔。

    左伯桃冒雨荡风,行了一日,衣裳都沾湿了。

    看看天色昏黄,走向村间,欲觅一宵宿处。

    远远望见竹林之中,破窗透出灯光,径奔那个去处。

    见矮矮篱笆,围着一间草屋,乃推开篱障,轻叩柴门。

    中有一人,启户而出。

    左伯桃立在檐下,慌忙施礼曰:“小生西羌人氏,姓左,双名伯桃。

    欲往楚国,不期中途遇雨,无觅旅邸之处。

    求借一宵,来早便行,未知尊意肯容否?”

    那人闻言,慌忙答礼,邀入屋内。

    伯桃视之,止有一榻,榻上堆积书卷,别无他物。

    伯桃已知亦是儒人,便欲下拜。

    那人云:“且未可讲礼,容取火烘干衣服,却当会话。”

    当夜烧竹为火,伯桃烘衣。

    那人炊办酒食,以供伯桃,意甚勤厚。

    伯桃乃问姓名。

    其人曰:“小生姓羊,双名角哀,幼亡父母,独居于此。

    平生酷爱读书,农业尽废。

    今幸遇贤士远来,但恨家寒,乏物为款,伏乞恕罪。”

    伯桃曰:“阴雨之中,得蒙遮蔽,更兼一饮一食,感佩何忘!”

    当夜,二人抵足而眠,共话胸中学问,终夕不寐。

    比及天晓,淋雨不止。

    角哀留伯桃在家,尽其所有相待,结为昆仲。

    伯桃年长角哀五岁,角哀拜伯桃为兄。

    一住三日,雨止道干。

    伯桃曰:“贤弟有王佐之才,抱经纶之志,不图竹帛,甘老林泉,深为可惜。”

    角哀曰:“非不欲仕,奈未得其便耳。”

    伯挑曰:“今楚王虚心求士,贤弟既有此心,何不同往?”

    角哀曰:“愿从兄长之命。”

    遂收拾些小路费粮米,弃其茅屋,二人同望南方而进。

    行不两日,又值阴雨,羁身旅店中,盘费磬尽,止有行粮一包,二人轮换负之,冒雨而走。

    其雨未止,风又大作,变为一天大雪。

    怎见得?

    你看:

    风添雪冷,雪趁风威。

    纷纷柳絮狂飘,片片鹅毛乱舞。

    团空搅阵,不分南北西东;遮地漫天,变尽青黄赤黑。

    探梅诗客多清趣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

    二人行过岐阳,道经梁山路,问及樵夫,皆说:“从此去百余里,并无人烟,尽是荒山旷野,狼虎成群,只好休去。”

    伯桃与角哀曰:“贤弟心下如何?”

    角哀曰:“自古道死生有命,既然到此,只顾前进,休生退悔。”

    又行了一日,夜宿古墓中,衣服单薄,寒风透骨。

    次日,雪越下得紧,山中仿佛盈尺。

    伯桃受冻不过,曰:“我思此去百余里,绝无人家;行粮不敷,衣单食缺。

    若一人独往,可到楚国。

    二人俱去,纵然不冻死,亦必饿死于途中,与草木同朽,何益之有?

    我将身上衣服脱与贤弟穿了,贤弟可独赍此粮,于途强挣而去。

    我委的行不动了,宁可死于此地。

    待贤弟见了楚王,必当重用,那时却来葬我未迟。”

    角哀曰:“焉有此理!我二人虽非一父母所生,义气过于骨肉。

    我安忍独去而求进身耶?”

    遂不许,扶伯桃而行。

    行不十里,伯桃曰:“风雪越紧,如何去得?

    且于道傍寻个歇处。”

    见一株枯桑,颇可避雪,那桑下止容得一人,角哀遂扶伯桃入去坐下。

    伯桃命角哀敲石取火,拾些枯枝,以御寒气。

    比及角哀取了柴火到来,只见伯桃脱得赤条条地,浑身衣服,都做一堆放着。

    角哀大惊,曰:“吾兄何为如此?

    伯桃曰:”吾寻思无计,贤弟勿自误了,速穿此衣服,负粮前去,我只在此守死。

    “角哀抱持大哭曰:”吾二人死生同处,安可分离?

    “伯桃曰:”若皆饿死,白骨谁埋?

    “角哀曰:”若如此,弟情愿解衣与兄穿了,兄可赍粮去,弟宁死于此。

    “伯桃曰:”我平生多病,贤弟少壮,比我甚强。

    更兼胸中之学,我所不及。

    若见楚君,必登显宦。

    我死何足道哉!弟勿久滞,可宜速往。

    “角哀曰:”今兄饿死桑中,弟独取功名,此大不义之人也!我不为之。

    “伯桃曰:”我自离积石山,至弟家中,一见如故。

    知弟胸次不凡,以此劝弟求进。

    不幸风雨所阻,此吾天命当尽。

    若使弟亦亡于此,乃吾之罪也。

    “言讫,欲跳前溪觅死。

    角哀抱住痛哭,将衣拥护,再扶至桑中,伯桃把衣服推开,角哀再欲上前劝解时,但见伯桃神色已变,四肢厥冷,口不能言,以手挥令去。

    角哀寻思:”我若久恋,亦冻死矣,死后谁葬吾兄?

    “乃于雪中再拜伯桃,哭曰:”不肖弟此去,望兄阴力相助。

    但得微名,必当厚葬?

    “伯桃点头半答,角哀取了衣粮,带泣而去。

    伯桃死于桑中。

    后人有诗赞云:

    寒来雪三尺,人去途千里。

    长途苦雪寒,何况囊无米?

    并粮一人生,同行两人死;

    两死诚何益?

    一生尚有恃。

    贤哉左伯桃!陨命成人美。

    角哀捱着寒冷,半饥半饱,来至楚国,于旅邸中歇定。

    次日入城,问人曰:“楚君招贤,何由而进?”

    人曰:“宫门外设一宾馆,令上大夫裴仲接纳天下之士。”

    角哀径投宾馆前来,正值上大夫下车。

    角哀乃向前而揖,裴仲见角哀在虽褴缕,器宇不凡,慌忙答礼,问曰:“贤士何来?”

    角哀曰:“小生姓羊,双名角哀,雍州人也。

    闻上国招贤,特来归投。”

    裴仲邀入宾馆,具酒食以进,宿于馆中。

    次日,裴仲到馆中探望,将胸中疑义盘问角哀,试他学问如何。

    角哀百问百答,谈论如流。

    裴仲大喜。

    入奏元王,王即时召见,问富国强兵之道。

    角哀首陈十策,皆切当世之急务。

    元王大喜。

    设御宴以待之,拜为中大夫,赐黄金百两,彩段百匹。

    角哀再拜流涕,元王大惊而问曰:“卿痛哭者何也?”

    角哀将左伯桃脱衣并粮之事,-一奏知。

    元王闻其言,为之感伤。

    诸大臣皆为痛惜。

    元王曰:“卿欲如何?”

    角哀曰:“臣乞告假,到彼处安葬伯桃已毕,却回来事大王。”

    元王遂赠已死伯桃为中大夫,厚赐葬资,仍差人跟随角哀车骑同去。

    角哀辞了元王,径奔梁山地面,寻旧日枯桑之处。

    果见伯桃死尸尚在,颜貌如生前一般。

    角哀乃再拜而哭,呼左右唤集乡中父老,卜地干浦塘之原:前临大溪,后靠高崖,左右诸峰环抱,风水甚好。

    遂以香汤沐浴伯桃之尸,穿戴大夫衣冠;置内棺外椁,安葬起坟;四围筑墙栽树;离坟三十步建亭堂;塑伯桃仪容;立华表,柱上建牌额;墙侧盖瓦屋,令人看守。

    造毕,设祭于享堂,哭泣甚切。

    乡老从人无不下泪。

    祭罢,各自散去。

    角哀是夜明灯燃烛而坐,感叹不已。

    忽然一阵阴风飒飒,烛灭复明。

    角哀视之,见一人于灯影中,或进或退,隐隐有哭声。

    角衰叱曰:“何人也?

    辄敢夤夜而入!”

    其人不言。

    角哀起而视之,乃伯桃也。

    角哀大惊!问曰:“兄阴灵不远,今来见弟,必有事故。”

    伯桃曰:“感贤弟记忆,初登仕路,奏请葬吾,更赠重爵,并棺椁衣衾之美,凡事十全。

    但坟地与荆轲墓相连近,此人在世时,为刺秦王不中被戮,高渐离以其尸葬于此处。

    神极威猛,每夜仗剑来骂吾曰:”汝是冻死饿杀之人,安敢建坟居吾上肩,夺吾风水?

    若不迁移他处,吾发墓取尸,掷之野外!‘有此危难,特告贤弟。

    望改葬于他处,以免此祸。

    “角哀再欲问之,风起忽然不见。

    角哀在享堂中,一梦惊觉,尽记其事。

    天明,再唤乡老,问:“此处有坟相近否?”

    乡老曰:“松阴中有荆轲墓,墓前有庙。”

    角哀曰:“此人昔刺秦王,不中被杀,缘何有坟于此?”

    乡老曰:“高渐离乃此间人,知荆轲被害,弃尸野外,乃盗其尸,葬于此地。

    每每显灵。

    土人建庙于此,四时享祭,以求福利。”

    角哀闻其言,遂信梦中之事。

    引从者径奔荆轲庙,指其神而骂曰:“汝乃燕邦一匹夫,受燕太子奉养,名姬重宝,尽汝受用。

    不思良策以副重托,入秦行事,丧身误国,却来此处惊惑乡民,而求祭祀!吾兄左伯桃,当代名儒,仁义廉洁之上,汝安敢逼之?

    再如此,吾当毁其庙,而发其家,永绝汝之根本!”

    骂讫,却来伯桃墓前祝曰:“如荆轲今夜再来,兄当报我。”

    归至享堂,是夜秉烛以待。

    果见伯桃硬咽而来,告曰:“感贤弟如此,奈荆轲从人极多,皆土人所献。

    贤弟可束草为人,以彩为衣,手执器械,焚于墓前。

    吾得其助,使荆轲不能侵害。”

    言罢不见。

    角哀连夜使人束草为人,以彩为衣,各执刀枪器械,建数十于墓侧,以火焚之。

    祝曰:“如其无事,亦望回报。”

    归至享堂,是夜闻风雨之声,如人战敌。

    角哀出户观之,见伯桃奔走而来,言曰:“弟所焚之人,不得其用。

    荆轲又有高渐离相助,不久吾尸必出墓矣。

    望贤弟早与迁移他处殡葬,免受此祸。”

    角哀曰:“此人安敢如此欺凌吾兄!弟当力助以战之。”

    伯桃曰:“弟,阳人也,我皆阴鬼;阳人虽有勇烈,尘世相隔,焉能战阴鬼也?

    虽苕草之人,但能助喊,不能退此强魂。”

    角哀曰:“兄且去,弟来日自有区处。”

    次日,角哀再到荆轲庙中大骂,打毁神像。

    方欲取火焚庙,只见乡老数人,再四哀求曰:“此乃一村香火,若触犯之,恐贻祸于百姓。”

    须臾之间,土人聚集,都来求告。

    角哀拗他不过,只得罢了。

    回到享堂,修一道表章,上谢楚王,言:“昔日伯桃并粮与臣,因此得活,以遇圣主。

    重蒙厚爵,平生足矣,容臣后世尽心图报。”

    词意甚切。

    表付从人,然后到伯桃墓侧,大哭一场。

    与从者曰:“吾兄被荆轲强魂所逼,去往无门,吾所不忍。

    欲焚庙掘坟,又恐拂土人之意。

    宁死为泉下之鬼,力助吾兄,战此强魂。

    汝等可将吾尸葬于此墓之右,生死共处,以报吾兄并粮之义。

    回奏楚君,万乞听纳臣言,永保山河社稷。”

    言讫,掣取佩剑,自刎而死。

    从者急救不及,速具衣棺殡殓,埋于伯桃墓侧。

    是夜二更,风雨大作,雷电交加,喊杀之声,闻数十里。

    清晓视之,荆轲墓上,震烈如发,白骨散于墓前。

    墓边松柏,和根拔起。

    庙中忽然起火,烧做白地。

    乡老大惊,都往羊、左二墓前,焚香展拜。

    从者回楚国,将此事上奏元王。

    元王感其义重,差官往墓前建庙,加封上大夫,敕赐庙额曰:“忠义之祠”,就立碑以记其事。

    至今香火不断。

    荆轲之灵自此绝矣。

    土人四时祭祀,所祷甚灵。

    有古诗云:

    古来仁义包天地,只在人心方寸间。

    二士庙前秋日净,英魂常伴月光寒。